龙华:做优做强湾区东岸中轴 撑起湾区主轴“脊梁”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明铭
2021-01-25 09:13

地处深圳中轴的梅观创新走廊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万亿级产业带,聚集了华为与富士康两大世界级龙头企业,培育出一大批优质的上下游企业。

一月的大湾区,气候依然温煦,处处涌动发展生机。

摊开粤港澳大湾区的片区版图,珠江口东岸,依托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高速为骨架,一条南北走向的发展轴带明晰可见:这条轴带的主体是深圳的中轴,由南至北依次串联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梅林-彩田片区、北站新城、清湖-坂雪岗科技城、鹭湖科技文化片区、九龙山智能科技城、光明科学城等,南北约30公里;轴线延展性强,往南与香港东部发展走廊紧密衔接,向北又与东莞中子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广州知识城等科技创新节点相连。

这不仅仅是一条普通的地理轴带,也不是单一的产业串联。近年来,大湾区贯通这条东岸轴线,承载着华为、富士康等世界级企业,成为足以媲美纽约湾区第五大道、旧金山湾区101国道、东京湾区中央大道等三大湾区中轴线的世界级黄金发展轴,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互动密集。未来,伴随东岸中轴区域的加速提升与崛起,这里必将成为广东省打造深圳等多中心、多引擎的大都市区,并使其奋力向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迈进的重要推动力。

面对崭新的历史机遇,湾区东岸中轴未来该如何谋划各自的发展路径?如何构建创新引领下的特色中轴产业体系,推动更多优质项目在中轴落地?如何构建高效畅达、绿色智慧的中轴交通支撑体系?作为构建中轴战略的中心区域,龙华区又该如何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在刚刚召开的广东省两会上,龙华区牵手广东省政协委员聂竹青,提交了《关于做优做强粤港澳大湾区东岸城市中轴的建议》提案。提案融合了省、市、区各有关单位和宏观经济、规划设计、城市交通建设等各领域专家的真知灼见,聚焦粤港澳大湾区东岸中轴发展所面临的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描绘出新时代湾区东岸中轴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并期望在省、市层面推动湾区东岸中轴各城市总体规划建设,合力撑起湾区东岸主轴发展“脊梁”。

聚焦顶层设计,构建大湾区发展的重要支撑与引领轴

2019年7月,广东省委和省政府印发《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中轴将成为落实“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战略重要抓手,通过增强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加强小区域的产业联动,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出坚实的一步。在此新的大背景下,针对粤港澳大湾区东岸中轴提升战略的共同研讨就被赋予了新的重大意义。

从当前发展情况上看,大湾区东岸事实上已经形成纵向的城市发展轴线,从南到北依次为香港、深圳、东莞、广州,其经济总量占据了大湾区经济总量的80%以上,是西岸的六七倍。东岸纵向四市如今已形成大湾区的主轴,而湾区东岸中轴未来必将是大湾区主轴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大湾区发展的重要支撑与引领轴。

聂竹青在提案中指出,由于缺乏省级层面的战略支持,目前湾区东岸中轴区域发展中,各市区缺乏统一行动和共同目标,无法形成发展合力,做优做强粤港澳大湾区东岸城市中轴难度较大。尤其是在战略规划方面尚存不足,其中深圳中轴片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珠江东岸的中心位置,南临香港东部知识及科技创新走廊,北接东莞东南组团,但目前尚没有都市圈层面中轴提升战略和相应的城市空间规划。

此外,受行政区划体制的束缚,市际、区际经济传递的规模与范围十分有限,各片区之间产业同质化严重,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工程因缺乏协调而进展缓慢,湾区东岸中轴各区域合作体制机制亟待完善。

努力做优做强粤港澳大湾区东岸城市中轴,提案提出,要坚持规划先行,做好顶层设计,省、市联动切实发挥城市规划设计的引领作用,充分衔接湾区东岸规划以及建立深、莞两地流域生态共治、资源配置合理、产业分工协作、轨道衔接便捷的协同机制。

“就目前情况来看,深圳的中轴线到深圳河就基本中断。中轴线一旦建立起来,必将为大湾区东岸城市的发展提供全新的题材,推动深圳市的福田—龙华这条深圳中部城市发展轴南联北拓,向东莞和香港延伸,拓展城市发展腹地。”聂竹青表示,要在全省层面尽快编制大湾区东岸城市中轴规划,规划设计出一条深圳、东莞等中轴线,将中轴的概念塑造完整。

坚持交通互联,高质量打造“轨道上的湾区东岸”

“粤港澳大湾区面积5.6万平方公里,为世界四大湾区之首,目前建成的城际铁路里程仅404公里,对比东京湾区的2975公里、纽约湾区的8557公里,相差甚远。其中,贯穿中轴的城际轨道更是支撑不足,目前地区规划未含有深广城际,规划的常龙城际设站点过少,对中轴地区带动辐射能力有限。”聂竹青表示,湾区中轴东岸除了轨道城际不足,还严重缺乏中轴战略通道,目前串联整个中部的过境通道只有一条梅观高速,关键通道和节点呈现大规模、周期性拥堵,加速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迫在眉睫。

互联互通、集约高效的交通网络是支撑高密度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实现高强度要素流通的必然选择。

提案指出,要支持湾区东岸中轴重要战略通道和节点建设,依托梅观快速路改造,加速整合沿线产业创新资源和土地资源。同时,依托深圳北站、东莞南站两大枢纽,推动常龙城际在龙华北部鹭湖地区设站,打通多条对外高铁通道,建立与湾区城市的快速联系,打开中轴地区面向内陆腹地的联系格局。

加强区域互通道路建设,提案还提出要组织城市主、次干路的衔接,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同时加快规划深广中轴城际轨道,并尽快纳入近期建设项目,联合东岸城市发挥极点带动作用,全面优化大湾区区域轨道互联互通格局。

集聚创新资源,挺起湾区东岸中轴科创“脊梁”

实施湾区东岸中轴提升战略,是推动湾区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集聚地的重要支撑,是助力大湾区“南联北拓”,拓展湾区纵向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打造世界一流湾区的必然选择。

“当前,大湾区创新资源要素相对缺乏,科研机构、科技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机构、科技基础设施较少。同时,中轴地区产业联系相对较弱,未形成深度融合发展的产业创新平台。”在聂竹青看来,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创新资源在湾区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促使港澳的科技创新力量和广东的科技创新主体形成协同,是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此,提案提出,要积极布局一批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引领颠覆式创新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载体,高标准建设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一批具有共性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数字技术先进场景等。

同时,围绕华为、富士康组成的世界级智能智造研发中心,加快重点片区产业创新发展,打造世界级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承载区,并开展承载区战略发展规划、空间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制定网络通信设备、智能终端、云服务等产业链专项支持政策。

未来粤港澳大湾区中轴将是东岸最优质的创新产业与人才资源集聚的地区,针对湾区优质创新配套与城市服务功能不足问题,提案提出,要充分支撑湾区东岸创新型中轴的提升,谋划下一代集聚产业配套与生活配套的混合型城市中心,提升中轴地区服务供给能级。

一方面,要重点布局研发总部、会议中心、深港合作平台等生产性配套服务功能;另一方面要补足城市特色服务短板,布局人才住房、文化中心、特色主题公园以及教育医疗设施等生活配套功能。

同时,积极支持龙华数字经济圈发展,引领深莞中部地区发展,补足中轴中部节点空白,形成中部协同并进、优势互补的良性发展格局,挺起湾区东岸中轴科创“脊梁”。

编辑 高原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明铭)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